华夏经纬网:上下五千年悠悠古运城
运城位于山西南部,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辖运城、永济、河津三市及芮城、临猗、万荣、新绛、稷山、闻喜、夏县、绛县、垣曲、平陆十县。运城古称河东,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华夏文化的发源之一,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安邑、禹都蒲坂大多发生这一地区,养育了关羽、柳宗元、王勃、薛仁贵、司马光等历史文化名人。当地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二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运城。”
解州关帝庙——以忠义为卷 以仁勇为笔 书写义薄云天
到运城后的第一站肯定是解州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即使你没有这个准备,周遭的人群也会将你牵引到那里。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的解州镇(当地人读做hai(音害)州)。
以忠义仁勇而彪炳青史的关公关云长在中国乃至华人圈可谓是妇孺皆知——人们对关公的景仰直至“村村有武庙”,关帝庙在我国是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可见一斑。溯源而上,唯有关公出生地的解州关帝庙最正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技艺最精湛,素有“庙之冠”的美誉。
由于关公忠勇备受历代民众景仰,加之历代帝王的尊崇,对关羽的封谥,便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地位的不断攀升,形象的不断美化,其庙宇格调与布局也逐步提升——解州关帝庙就颇有皇家气派:前为庙堂,后为寝宫,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庙内歌功颂德的牌匾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清康熙御书的“义炳乾坤”金匾以及咸丰帝亲书的“万世人极”、乾隆钦定的“神勇”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沿着中轴线走到尽头的春秋楼是目前我国现存惟一的“悬梁吊柱”建筑,楼上后室龛内塑有一尊关公侧身观《春秋》的微服像,据说是按关羽真人大小塑造,只见关公身着蓝色龙袍,足登云头靴,左手扶膝,右手捋髯,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永济普救寺——以古刹为卷 以情爱为笔 书写缠绵悱恻
作别关公的忠义仁勇,一路西行,进入永济,便进入了滋生爱情的地方,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从这里发源,走遍千家万户,走过千年春秋。
《西厢记》的发生地永济普救寺,是一座千年的古刹,当年张生与崔莺莺在这里一见钟情的。回廊东侧的邂逅,拜月台前的和诗,梨花深院的幽会。才子多情,佳人有意,红娘引线,虽经兵围普救,白马解围,夫人停婚多番波折,最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喜剧收场。置身于高耸的莺莺塔下,端详着那“逾墙”的老杏树,“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怎样的意乱情迷。这样一处爱情圣地,一砖一石无处不着情,一草一木无处不含意。似乎它们也在争相讲述哪个老而又老的故事。
永济鹳雀楼——以山河为卷 以才情为笔 书写壮美诗篇
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的黄河岸边,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原作军事用途,由于其立晋望秦、拥揽山河、龙踞虎视的雄伟气势,使其在唐宋年间便成为中州大地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历代的文人骚客,流连于此,咏颂出不少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只要有汉人的地方就有关于鹳雀楼的诗篇流传。
可惜该楼已于元代毁于战火,目前所见的建筑是于2001年重建,江泽民题写了鹳雀楼牌匾。新的鹳雀楼楼高73.9米,为仿唐形制,外观四檐三层,里边则可分为六层,各层分别展示了河东地区的人物故事、历史传说及人文文化。登上最高层,站在王之涣的铜像旁,放眼远望,临风抒怀,可以亲身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黄河大铁牛——以黄河为卷 以雄武为笔 书写独具匠心
离鹳雀楼不远,便是黄河大铁牛的所在。黄河大铁牛位于永济市蒲州城西的黄河东岸,是当时蒲津浮桥的镇桥之宝。
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有力,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民族。铁牛是用作拴铁索用,铁索连舟便成了浮桥,是长安与中原地区的重要纽带。由于黄河的改道,目前的四只大铁牛固守的地方已经远离河道,但它们却是唐代国力强盛和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见证。
舜帝陵庙——以宗族为卷 以寻根为笔 书写源远流长
位于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鸣条岗的舜帝陵庙,则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拜谒舜帝的圣地。舜帝史称虞舜,姓姚,名重华,黄帝的第九代孙,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被尊崇为五帝之一。舜生于诸冯(今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因品德高尚而被尧选为接班人。继承帝位后,舜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实施教化,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所开创的德孝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舜帝陵庙分为南景北陵两大区,南景区分为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三部分,北景区则分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树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余年历史,五个主枝形似虬龙,民间称为“五子登科”。陵前有两块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
- 上一条: 新华网:日本横滨中华街新春见闻
- 下一条: 中新网:民间信仰推动闽台民间交流合作